现在的雷军局面有点难办,不是因为小米手机做得不好,也不是小米汽车造得不行,是因为雷军本人的二次创业,再难以达到前面的高度。
这对于雷军的历史评价,影响很大。
雷军的这次创业,不乏战略眼光,但是毫无战略定力。
从金山办公开始,雷军的战略眼光就别具一格,出类拔萃。做小米手机,用搞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的办法做终端产品,整合供应链,把躺着吃老本,不思进取的传统手机厂打的落花流水很多传统手机厂,如中华酷联,还有锤子等等,原本市场销量还不错,小米一出,除了华为转型成功,其他品牌,都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这就是雷军的战略眼光对于中国手机产业的价值。
雷军之后的每次决策,也依旧充满战略前瞻性。唯一的问题,是搞了一半,决定不搞了。
比如自研手机核心部件,小米也想搞,华为也想搞。都搞了一版。一开始的华为和小米的芯片,差评如潮。
但是华为有个余承东,喜欢骂人,也不怕被骂,就是坚持。一直在把自己的芯片往手机上用,用了三四年,余承东让骂了三四年。
任正非不怕骂,就这样搞了三四年,终于在市场和消费者的不理解中,做出了比较成功的芯片。
但是雷军的芯片,发现了差评后,就停止了研发。在正确的路上,坚持下去是很困难的。能一路走到黑,要的是战略定力。这种定力,雷军没有。
但是雷军很会吸取经验教训,以前搞手机,自研芯片放弃了,现在搞电动汽车,雷军痛定思痛,以前吃过亏,现在不能再吃,于是开始自己建厂。
手机市场整合产能很容易,但是汽车市场的产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赛道,中国的汽车市场,什么产能没有?消费者不会因为料堆的好就选。因为迭代太快了。
余承东讲得好,电动汽车你能堆料,我也能堆料。谁还不能堆料?关键在于快速让消费者体验到好产品。
就像是理想卖得好,那是因为理想的车上市快,新能源迭代很快,不是说你搞一个发布会,半年不上市,消费者还能愿意等。只有尽快让消费者买上车,口碑才能出来。
雷军自研的策略没错,关键是要快。为了快,理想可以先代工再建厂,华为可以先整合再说别的。甚至自己的品牌都没有上车,也不要紧,只要搞出来华为Inside,就算成功了一小步。
汽车这个市场,差距是拉不开的,不是让你搞发动机变速箱,都是电动,谁还能比谁领先多少?不能,先到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最要紧的。
于是,余承东搞汽车,就是不造车,先和车厂广泛合作,建立了口碑再说。整车研发别人有成熟的方案,智能化体验华为擅长,合作起来就好了。
雷军搞整车厂,干了三年,抬头一看,市场上全是冷嘲热讽。
搞研发,搞了一半不搞了,等了几年又搞了,最后导致任何一个赛道,小米的积累都不足。这就是定力的问题。一件事如果看准,一定要以铁的决心坚持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搞一百八十度转弯,还转两次。
战略眼光超前的人虽然稀缺,但是更缺的是能把战略执行到底的定力,是铁一般的执行。是冒着损失也能把战略执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雷军的被动局面来源于此,商业上很多人的被动局面,都是如此。定力差劲,决心不行,评价就要面临冷嘲热讽。
[叶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