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将就三个问题给出观点:——“港人北上”的本质;
——“港人北上”的影响;——“港人北上”的启示。
1.香港正值复活节长假。几天前,特区政府入境处预测,复活节+清明节长假期间,香港出入境人次预计为1100万。2023年,这一数字为903万;2018年,这一数字为1016万。数据显示,在人流方面,香港的疫后复常是充分的。
2.人员南来北往、东奔西流,在高度国际化的香港属常态。然而,这个复活节假期急剧凸显的一个现象——港人“春运式”北上,还是让人大感意外了。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3月29日,香港出入境人数逾116万人次;出境人次79.5万,其中港人占88%;入境人次37万,其中港人占73%,内地访客仅占18%。3月30日,香港出入境人数继续突破百万人;58万出境人次中,港人占77%;49万入境人次中,港人占71%。人员候鸟般向内地流动,出入境上显著的绝对逆差,香港在这个复活节给人提供了新的认知。
3.“港人北上”,在香港舆论场上是一个特殊用语:港人消费转向内地的现象级现象。实则,自2022年两地通关以来,这一现象就已经发生。开始时,人们从深圳订购东西,通过代购在港消费;继而,更多港人跑到深圳消费,大包小包往回拎;现在,两年发展下来,“港人北上”已成规模,已成气候,甚至已成为香港社会整体性的消费习惯和稳定态势。这段时间,每逢周末,港人到内地净流出的数据都很可观,深圳不少地方常被港人挤爆,仿若一种新常态。去年复活节假期,港人在出境人次中占比已达6成,只是今年这个复活节,“港人北上”显得更“疯狂”了。
4.新常态昭示了一种新情势:在日常消费上,港人选择迭代,两地交流变换。回顾历史,这难以不让人感慨。改革开放前后最初的那段时间,港人回内地探亲,都是拎着大包小包去接济;回归后,特别是2003年中央为支持香港走出经济危机、出台自由行政策后,都是大批内地同胞涌向香港旅游购物。时至今日,消费人流由南下变北上,商品物流由北上变南下,或是欣然奔赴,或是满载而归,热闹的“港人北上”景象总体给人一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的感觉,传递出一种欢悦、满足的意味。这一点,问问正在路上、正在内地的港人便可得知。
5.“港人北上”的本质不难窥探。消费属经济行为,一切从理性出发,“港人北上”就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按照哈耶克的理论,“港人北上”就是香港市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行使自己的消费主权。“不是在香港消费玩不起,而是去内地消费更有性价比”,仅此而已。历经几十年发展,内地消费业质优价廉,①质量同样可靠②选择更加丰富+③服务一样出色+④成本更加经济+⑤流动一贯便捷下,消费者自然涌向具比较优势的一边,真是再合理不过。
6.“港人北上”作为经济消费选择,体现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功能作用与实践成果。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发布。虽然期间香港经历一年多的暴乱、三年多的疫情,“港人北上”还是生动呈现了其成就及其潜力。可以说,“港人北上”说明:①大湾区建设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预见了趋势,两地融合发展是必然的;②大湾区建设切合香港市民需要,扩充了其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丰富了其人生选择;③大湾区建设前景光明,从消费到工作,从旅游到养老,从置业到创业,潜力无限。可以试想,如果香港一直保持稳定,大湾区融合发展将会有怎样的速率和效能,多少香港人还将因此受益?
7.“港人北上”是正常且是进步的。一则,它真切地反映了内地发展的成就。曾几何时,港人看待内地产品、服务,以为粗糙和低劣,有过相对普遍的不屑一顾心理。如今,内地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消费水平全面、全线、全方位升级,得到一贯讲究精致生活的港人认可,这当然是进步;二则,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中,港人参与规模更大、频次更高,更具广度、深度和热度,这当然也是进步;三则,“港人北上”还让那些传播已久的谣言不攻自破,用最好的事实反映了两地之间本来的向心力、同胞之间实际的亲和力、两地交流合作存在的巨大的不竭的潜力和空间,这当然更是进步;
8.“港人北上”另外一个积极的象征,值得专段说明。3月19日,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也就俗称的“23条立法”。这段时间以来,外部反华势力及一些西方媒体对此发起歇斯底里的诬蔑、诋毁、攻击,谰言香港社会自由受损、安全成疑。“港人北上”,人员以百万级指数到内地度假,恰恰证明香港市民对正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地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偏见,表达出在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体系下,对个人自由和安全所具有的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到底是谁在怕23条立法,谁在抹黑23条立法,谁在捏造香港社会民意,“港人北上”也给出了一种答案。
9.“港人北上”影响是积极也是多元的。它红火了深圳,贡献了内地消费业的兴旺,对于香港旅游业、餐饮业、酒店服务业等也带来了挑战。本地人走了,内地客减少,客源规模收缩、结构重组,香港相关产业从业者难免不忧虑。有人说,“港人北上”代表着香港市民对香港消费业的“用脚投票”,是香港消费业优势弱化的证明。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3月20日,美世人力资源顾问公司(Mercer)公布《2023生活成本城市排名》,香港在227个城市中再次蝉联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房价高企、人工恒贵,加之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同样在经历的发展困难和挑战,人们的收入水平增长放缓,在港消费的性价比很难让人满意。这一现实,以及因其带来的香港市民消费结构调整,需要引起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
10.香港需要理清的思路是,市民更多选择内地,并不意味着香港消费业宣告失败、就此没落。香港是早已成熟的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其生活成本指数横行在高位是必然的,也不可能再降下来。香港消费业的优势恰恰在于其高端化、国际化,可以做好高增值的服务业,并可以占据消费链条的最上游,用全球供应链管理服务优势把握属于甲方而非终端的发展机会。香港早已迈出“人有我有”乃至“人有我优”的阶段,“人优我特”并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人有我优”的商业和金融解决方案,才是香港这个发达经济体现阶段应有的发展选择。这也应该是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应有的角色,不是和其他10个城市比价差,而是优势互补、能力互助、资源互济,努力赚甲方的钱,发展高端消费业。
11.“港人北上”,更不代表香港要放弃原有的传统产业。2023年以来,特区政府力推“盛事经济”,一直以来相关盛事应接不暇。如本人在上一篇文章所言:主打“盛事经济”,现出治理上一种“动起来,走着看”这一务实的行动逻辑,意在为香港发展植入“一个杠杆”,以“人气”带“士气”,以“市气”旺“财气”,以点带面,以事治世。“盛事”不是香港经济活动的顶梁柱,却可以成为助兴香港发展、鲜亮香港形象的“大舞台”。这些盛事,应该继续搞下去。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举办盛事,香港应该考虑更具“性价比”一点、更有整体性一点,从能荟聚也能沉淀、有特色也接地气的方面,提升再造香港的消费文化。盛事的标志可以是“高大上”,也可以是“烟火气”,可以是稀缺的宏大场面,也可以是平常的消费现象,可以是来自世界的优秀文化活动,也可以是源自传统的绚丽民族风采。淄博烧烤不就是一例吗?香港不缺这样的商机,缺的是设计和开发,官方民间共举。
12..“港人北上”更根本的启示,或许是香港需要重塑经济发展上传统叙事的问题。香港是东方之珠,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其音乐、影视、社会文化影响深远。但现在说的很多事,都是香港回归前后的旧影,打的还是“情怀牌”。如今,世界在变,香港也有了新发展,香港不能老徜徉在原来的辉煌中止步不前,人们渴望香港产出更多的新故事,呈现更好的时代感。宣传香港,应该更新话语体系;建设新香港,需要一套新的标识体系。如果说还是老一套、做还是老一套,香港刷新不了世人的认知,所做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更何况,现在香港社会,从官方到民间,大家都很心急很卖力,这些值得有更好的回报。
13.香港特区政府应该对“港人北上”做一次深刻的研讨,并展开新的政策布局。趋势已成,态势明显,“港人北上”的红利也可以共享香港。①是否应该进一步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设步伐,再主动些,更多造福市民福祉;②是否应该进一步改善民生,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让市民“在地”和“北上”都更加从容,而不是让“北上”成为他们的被动选择;③是否应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和深层次矛盾,让社会活力在消费领域也蓬勃起来,厘清香港新的发展路径。当今香港,“爱国者治港”已成稳定格局,行政主导和制度优势的效能亟待实践彰显,港人可以北上,内地同胞也可南下,这“南下之势”能否再现,就看特区管治团队的努力了。
14.在“港人北上”中,还有一个现象让人欣慰。2003年自由行之初以至其后很多年,在反中乱港势力及媒体煽惑下,来港消费购物的内地人被污蔑为“蝗虫”,尽管他们贡献了香港的复苏,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挤占香港资源。但现在,香港社会热烈欢迎并期盼更多内地同胞来港,北上的港人在内地得到了最高的礼遇。去年,深圳市政府甚至专门出台便利港人到深消费21条举措,并专门为港人定制打造消费场景。这样的景象,才是两地一家真正的状态,也可见香港由乱到治的成果。至于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信口雌黄,说“港人北上”是市民“软对抗”、阻碍香港由治及兴,是另一种“揽炒”,真真就是胡说八道了。
15.追求美好的生活,港人选择北上;谋求更好的发展,香港盛事连连。为了支持香港经济,前段时间,中央再决定放开西安、青岛赴港自由行,可见的是,这种政策支持力度还会更大更多。“港人北上”,内地欢喜,香港也不要急。专注自己擅长的,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好好替国家守住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住独特优势,发展起来的内地将会给香港提供源源不绝且高质量的消费动能。外塑形象、练好内功,沉住气、走正道,香港能不更优秀吗?
靖海侯